综合新闻

【暑期实践】影照楚韵 揭秘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08-02作者:记者 毛雨晴来源:全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12

本网讯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皮影戏,每次村里皮影戏开场,我都会搬着小板凳坐到第一排看他们演出……”陆羽广场旁,一位大叔热情地讲述着他与皮影戏的回忆,唱词唱段信手拈来,地域风格浓重的唱腔转进了实践队员们的耳中。假期中我校“三下乡”暑期实践队就天潜沔皮影戏题材前往天门、潜江、仙桃三地开启了为期5天的非遗调研。

天潜沔皮影戏统称为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湖北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大致相同,都是在白色幕布后通过灯光照射,由表演者操纵影人进行故事表演,并配以音乐、锣鼓和说唱。表演内容多以历史典故、著名人物和乡土风情为主,传统剧目数量达到三百多个。

这个就是我们的剧本,我们叫条书皮影非遗传承人汪长林给实践队员们展示着自己珍藏的手稿。皮影戏是一种口头文学艺术,没有固定的剧本,条书就像写作的大纲一样,艺人会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调研的五,队员们走访多位江汉平原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和皮影馆,在调研中,队员们深入了解到,三地皮影戏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等方面具有别具一格的显著特征。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郭格,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见长。其体型较北方而言会更小,以人物形象雕刻占多数,景物雕刻相对较少。唱腔以潜江歌腔、渔鼓腔为主。潜江歌腔即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或当地民歌,主要流行于潜江和仙桃地区,其特点是高亢委婉、圆润激昂,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而渔鼓腔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源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主要流行于天门和仙桃地区。

来,到台上来。机缘巧合之下,队员们有幸参观江汉皮影传承人刘守钦的私人皮影展馆。刘守钦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皮影给队员们近距离观赏,并且邀请队员们上台亲自体验一番。

队长程双双回忆老师傅们都很热情地给我们看他们珍藏的皮影和条书,我们还在牛皮上尝试了自己雕刻图案,牛皮是那种硬的材质,连刻画直线都很难。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实践调研活动以皮影戏《千里送鹅毛》结束,实践队员们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将近几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预计以纪录片作为实践成果

(编辑 张思渊 汪静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