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走进大水井古建筑群 在古代建筑中寻找历史回响

发布时间:2024-08-21作者:见习记者 秦愿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11

本网讯 探寻非遗踪迹,寻求文化脉络,机电工程学院robot team实践团队于86号前往湖北恩施利川,开展了为期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必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将非遗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非遗三下乡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能。

恩施利川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是重要的文化代表,既体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利川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魅力。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依次观光了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和李盖五宅院。从大门“青莲美荫”的牌匾下进入,视野豁然开朗,入目满是豪奢之气。青石板铺陈的地板,矗立的却是欧式浮雕方柱,土家族吊脚楼的设计,里面满是雕梁画柱,中西土汉的结合成就了这样一个古建筑群。更别说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均保存完好。而这样的房屋在庄园内有174间,这幅场景方让人感受到“一区之内,无外姓田产。”“实川东豪族、书香门第耳。”这两句话的重量感。

讲解员老师告诉实践团:“这所建筑群为李氏家族的产物,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体的‘土围子’。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法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西南部分基本为黄氏老宅旧貌,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作、中西合璧,潇洒气派。这也非常符合非遗的内核,就是传承并加以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根据所看建筑情况,实践团发现由于保护条件的确实,大水井古建筑群部分残缺,在后续的周边调查,附近居民都对这一现象有较深的触动。对于所收集的消息进行汇总,在详细排查了大水井古建筑群内部的残缺情况后,实践团确定了以建模的形式复原场景,并以此来推广传承古建筑群。

建模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重新感悟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用建模软件描绘古建筑群,指尖轻触之间,昔日的砖瓦、梁柱在虚拟世界中复苏。地基稳固,梁柱渐起,仿佛再现了古老智慧的印迹。屋顶的飞檐翘角,承载着悠远的故事,而每一处雕刻与窗棂,都是时光的呢喃。随着模型逐渐成形,古建筑群独特的气韵和格局渐次显现,仿佛将千年文明凝聚于此,重现于眼前,静默地诉说着遥远的岁月与传承。“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好像我们又重建了这座古建筑,非常有成就感。”实验团成员朱梓丹如是说。

当古典与科技结合,创新的光辉笼罩传承的记忆,非遗的内核再度被人们记忆,这就是robot team实践团所希望成就的事情。从所学知识出发,化知识为己用,传承非遗文化,寻求血脉文缘。三下乡活动让成员们真正触摸到了文化,练习了自己的技能知识,拥有了对于文化的新认知、挖掘了传承非遗的新使命。在未来实践中,实践团会保持初心,关注非遗文化,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 张思渊 杨姝)

(图片来源于实践团队)

返回原图
/